年轻演员拍戏只是为了赚钱?干扰与诱惑到底错在谁?
《影视圈背后的故事:替身、快餐文化与艺术缺失》
在影视圈,有些剧组的工作节奏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对于某些明星而言,他们面对的不是创造艺术,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由于演员的档期有限,制作团队为了追赶进度,不得不借助替身来完成拍摄。仅仅利用短短的15天,便通过技术和替身完成了一部电影的制作。在这样的拍摄现场,“过过过”成了最常见的口号。
很多时候,演员们甚至还没有剧本就进入了剧组。到了现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演绎什么内容。即便有了匆忙赶制的剧本,他们也缺乏时间去深入研究角色和剧情。在这样的环境下,“讲戏”一词早已被遗忘。演员们不再背台词、不再搭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拍摄表情包,展示各种角度和表情。如果需要变换环境,就对着天空、大树或墙壁拍摄,主要镜头聚焦于面部,剩下的部分则交给替身来完成。
从文武替身到“饭替”、“摔替”,甚至一场戏中出现了五六个替身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当主演忙碌时,整场戏中甚至全部都是替身演员的身影。于是观众看到的影视作品,往往是一部充满替身的“大戏”。
年轻演员中普遍存在一种艺德低下的现象。他们更关注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而不是如何塑造角色。面对资深老演员的动情演绎和对戏,一些年轻演员却无法记住台词,令对方感到无奈。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优秀的演员被迫成为赚钱工具,而非真正的艺术家。
如今,“演员”这一身份对于许多艺人来说似乎越来越名不副实。他们更像是明星,在拍摄期间比拼的是谁的房车更高级、谁的助理和保镖更多。直升机在空中来回接送赶通告的他们,却不愿为表演付出任何努力。面对这样的现象,当年唐国强的自我定位“奶油小生”,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对表演的执着追求。真正的演员应该思考如何超越自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光鲜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