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演兵与-梅花易数
漫谈演兵与梅花易数
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兵家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重要支流之一。追溯其源头,可见其与《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
《汉书艺术志兵书略》中提及,“兵家盖出于古司马之职”,而这些智慧的根源,亦可追溯到《易经》。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可见,易经与兵家的关系源远流长。
《艺术志》将兵家理论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其中,兵家理论最早可追溯至《易经》。以《易经》中的“谦”卦为例,它取象为艮下坤上,艮象征高山,坤表征大地。此卦象描述的是高山藏于地下,寓意谦虚之意。其初六爻辞曰:“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这意味着在遇到困难时,谦虚的态度有助于找到解决之道。
在秦末的鸿门宴中,刘邦便是谦得吉的典范。面对项羽的强势,刘邦以谦卑的姿态,成功化解了危机。这正如《象传》所言:“谦谦君子,卑以自救也。”在军事上,这也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
清朝的王夫之曾言:“《老子》一书言兵者师之。”同样,训沽学大师章太炎也认为《老子》一书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其中的“柔弱胜刚强”理念,源于《易经》的“谦”卦,并有所发展。老子书中以水的柔软为例,强调柔能克刚。正如从山崖上流下的水滴,经过长久的岁月,能滴穿坚硬的石头,这就是谦柔自卑的优越成果。
春秋时期政治家范蠡,将阴阳用于军事行动。他提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当敌人声势浩大时,我方应采取守势;当敌方隐蔽时,我方则故意显露军容来试探敌情。范蠡还强调“近则用柔,远则用刚”,意指敌我双方相距较远时,我方的军容兵势可以暴露出来威慑敌方。这些都体现了阴阳对立变化的精髓。
考易经的《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指阴阳变化的道理。历代军事家利用这一理念,发展了军事理论与战略战术。例如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术语,如刚柔、奇正、攻防等,都源于《易经》。更重要的是,军事家通过实践,发展了这些对立术语的转化道理,通过具体办法促成其完成我们所期望的转化。
《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军事理论的发展、战略战术的制定,都有着极大的启迪与影响。从演兵到梅花易数,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