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中发现耐药菌 伦敦雾不同于中国霾-自来水检出致癌物 水体污染致淡水鱼下架
今年十月,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他们发现,相较于泥土、水等其他环境因素,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所含的已知抗生素耐药基因种类最为丰富。论文中,他们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描述为“一种最后的救命稻草”。对此,国内部分媒体报道称,北京的雾霾中发现了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的细菌,甚至连最后的抗生素也无法对其产生作用。研究者拉尔森迅速澄清,耐药性基因、耐药性细菌、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都是不同的概念,目前的研究尚无法断言存在感染风险,也不意味着呼吸空气就会感染疾病。国内专家也指出,拉尔森的论文中检测到的仅仅是基因片段,雾霾中存在耐药性基因是否会导致细菌耐药仍然缺乏确凿证据,更不用说直接引发疾病了。
近日,一篇对比中国霾与伦敦雾的研究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在线发表。一些媒体和网络对该研究进行报道时,出现了诸如“中国雾霾和伦敦雾因化学反应过程相同,因此同样致命”的说法。甚至有人称“中国霾中性无毒,这样的结论是故意为霾洗白”。这些说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论文作者明确指出,这项研究主要探索的是雾霾形成的机理,并不直接涉及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并没有对两者的毒性进行分析,因此不能得出上述那些误导性的结论。
研究表明,中国霾的形成过程中确实会发生硫化学反应,但与伦敦雾有所不同的是,中国霾的粒子非常小,属于纳米级别。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所产生的小粒子很快呈酸性。但由于空气中存在高浓度的氨气,这些酸性小粒子被中和形成了硫酸盐。这就是为什么伦敦雾是酸性,而中国霾却呈现中性的原因。将酸碱度简单理解为毒性是一种误解。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3个省、44个城市收集了117个检测样本,全面检测了9种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发现NDMA(亚硝基二甲胺)含量最高。部分媒体在报道时采用了引人注目的标题,引发了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忧。但实际上,亚硝胺的来源多种多样。就我国国情而言,通过饮用水摄入亚硝胺的量远低于其他途径,且自来水中检出的亚硝胺浓度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自来水并不是亚硝胺类物质的主要健康风险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饮用水中NDMA的准则值为100ng/L,在此浓度下饮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公众不必因此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