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书-内篇
自古以来,人们深信葬者乘生气的重要性。何为生气?它如同天地间的元气,充盈于宇宙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运行。就如陶促所说,这种力量先于天地而生,后于天地而长存。我们知道生气藏于地中,肉眼难以看见,但人们可以通过地理之理,来寻找它的踪迹。一旦找到它,就能使枯骨得以乘之,完成地理之学的使命。
五气在地中运行,激发万物生长。这五气便是五行之气,是生气的分支。一气分为阴阳,再分为五行,虽然天在上、地在下,但五行的运行实则源于地气。五行之气聚集则山川融结,万物生长;发散则万物凋零。融结之处,便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所在。
人的形体源于父母,本骸得气,则遗体受荫。父母的骸骨是子孙的根源,子孙的形体则是父母的延续,一气相应,从根源到达枝叶。古人卜宅兆,便是寻找美好的地理环境,以求地美则神灵安、子孙兴旺。如果像培育植物那样滋养其根,则枝叶自然茂盛。反之,如果地理环境恶劣,则子孙衰败。情感相通,气类相感,抱养之子、僧道嗣续亦能荫庇亲人。
经文中说:“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庇佑,天下名墓处处可见。真龙发迹,遥远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到达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龙脉抱卫砂水聚集。若将父母的遗骨葬在融会之地,子孙之心便寄托于此。因人心之所寄,前能与山川之灵感通,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富贵贫贱、寿夭贤愚皆由此决定。形貌之美丑亦肖象于山川之善恶。铜山西崩而灵钟东应、木华于春而栗芽于室等自然现象亦是一气之感召。
野人藏栗于室中,春至时栗木华开而家藏的栗子亦发芽。实物离本已久,但木华栗芽依旧本性常在,得气则相感而应。如同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始无终,万物随时运化。生者气之聚凝成骨而死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上智之士葬于吉地之中乘生气外借子孙思慕之心念与之吻合则可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经文中提到的“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是对地形与气流关系的生动描述。水流土外的称为外气,气藏土中的则是内气。外气形态横展,内里的生气自然得以止聚。这进一步强调了得水的重要性。
何以如此强调水的作用呢?因为气虽然流动不息,但仍有止息之地;虽然零散分布,但深处仍有聚集之处。在高地,落势的雌雄之气或去或止,各自在一地发挥其力量。而龙脉好的地形,如从腰落下的好龙,其枝蔓分布在数十里之间,形成各种地形,如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罗星等,这些都是自带不可多得的气势。这些气势流行之余,仍有止聚之处,只需稍加引导,使其不散即可。平地的龙脉,如大山跌落平洋,四周空旷,城郭虽高不过数尺,穴与朝山相距遥远。人们常因八风无蔽而嫌弃,却忽视了支气零散中的深处仍有聚集之处。只要得到横水拦截,使之有止即可。这就是支拢之气的旺盛表现。
藏于干燥之地的宜深葬,以深入内部捕捉强刚之气;而藏于平坦之地的则宜浅葬,以捕捉浮于表面的弱柔之气。
经典中曾说:“浅深得乘,风水自成。”高拢之地葬之深,是为了捕捉沉气;平支之地葬之浅,是为了捕捉浮气。所谓得乘,是指所葬的棺材能够乘上那生气。关于浅深的尺寸,世俗多用九星白法来决定,其实并不准确。不如只依据金银炉底的判断来得更为准确。
风水学中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生机的秘密,只有深入理解并善于利用,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